推薦閱讀
- 優化資本布局有效推進新聞輿論工作2021-11-10
- 灰色網絡輿情的概念、動因及傳播特征2021-11-10
- 虛假信息的真實記錄2021-11-10
- 公共危機事件中情緒傳播的生成機制2021-11-10
- 從挪用到互融:公共衛生事件科普報道中科學話語的構建2021-11-10
-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人際交往研究2021-11-10
- 把握時與勢,在堅守和創新中走向未來2021-10-19
- 青年傳播學者如何實現理論創新
2021-10-19
- 源數據在人機智能融合發展中的意義及邏輯2021-10-19
- AI新聞寫作的受眾接受程度探究2021-10-19
- “四全媒體”視域下的“三重大”報道2021-09-22
- 疫情中的謠言傳播以及主流媒體的作為2021-09-22
- 聽新聞:新聞故事的音頻化探索2021-09-22
- Z世代媒介使用的自我表達與群體認同2021-09-22
- 融合新聞的情感敘事探究2021-09-22
- 公眾會話實踐的特征、內在秩序和對話可能2021-08-17
- 信息時代的元素養2021-08-17
- 高低語境理論視域下的網絡分歧與壓力2021-08-17
- 新聞生產的去專業化與“再專業化”2021-08-17
- 媒體公益報道的典型樣本2021-08-03
- 歷時性直播的內容生產與認同形塑2021-08-03
- 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轉型中的新聞學創新2021-06-11
- 構建傳播學2.0,提升信息實力2021-06-11
- 重新定義或重新理解新聞2021-06-11
- 新媒體文本的質感打造與情感喚起2021-06-11
- 數據驅動型知識生產與數據權力場域2021-05-11
- 全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價值回歸2021-05-11
- 新聞透明性與真相共識機制的構建2021-05-11
- 網絡辟謠的“短平快”與“深挖掘”2021-05-11
- 對麥克盧漢《理解媒介》的理解
2021-04-14
- 新聞特稿“特”在哪里?2021-04-14
- 混沌的勞作:中國非虛構寫作者的角色認知沖突與調適2021-04-14
- 中國新聞獎的由來發展與創新進取2021-03-15
- “頂天立地”出精品2021-03-15
- 3D+AI主播:倫理演進與價值引領2021-03-15
- 擬人非人:人機社交傳播的特點與困境2021-03-15
- 中國新聞獎的由來發展與創新進取2021-03-12
- “頂天立地”出精品2021-03-12
- 3D+AI主播:倫理演進與價值引領2021-03-12
- 擬人非人:人機社交傳播的特點與困境2021-03-12
- 縣級融媒體中心客戶端建設的問題與優化策略2021-02-05
- 新新聞倫理的“個體化”轉型2021-02-05
- 應用、變革與反思:智能語音加持下的新聞生產2021-02-05
- 短視頻內容生產中模仿創作的特征與價值2021-02-05
- 新聞特稿在中國的不同理解與實踐2021-01-11
- 講述記者故事:傳播場域中的敘事學意義2021-01-11
- 地方政府應急管理的九大風險2021-01-11
- 政府如何鼓勵民眾講真話2021-01-11
- 《新聞聯播》2020防汛救災報道簡析2020-12-16
- 主流媒體環境報道的議題格局及其變遷2020-12-08